1、古詩詞手法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
2、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資料圖)
3、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4、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
5、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6、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7、”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
8、難怪茅盾先生贊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
9、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10、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11、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
12、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
1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14、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15、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
16、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
17、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
18、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19、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
20、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
21、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
22、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
23、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
24、王籍在這里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m.yw38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