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金財(002657)(002657.SZ)在官微上發(fā)布消息稱,公司中標了上海銀行(601229)(601229.SH)的元宇宙銀行項目。并表示,上海銀行作為國內城商行的頭部企業(yè),建設元宇宙項目具有行業(yè)代表性和示范效應。
事實上,上海銀行并非首個試水元宇宙的銀行玩家。在2021年底元宇宙領域十足火熱之時,就有不少銀行紛紛下場布局。近兩年,虛擬數字員工、數字藏品、虛擬營業(yè)廳等概念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資料圖】
不過,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里,元宇宙話題逐漸沉寂,科技公司也紛紛縮減元宇宙項目投入。今年2月,微軟公司成立僅四個月的“工業(yè)元宇宙團隊”宣告解散;Meta也將目光轉向了有前景的人工智能領域。
銀行此時仍在布局“元宇宙銀行”或是數字化轉型的需要。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元宇宙在金融業(yè)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技術條件、運行規(guī)則還是應用場景均未成熟,銀行搭建真正的“元宇宙”道阻且長。
元宇宙銀行再擴容
據悉,上海銀行的元宇宙項目將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線上元宇宙版手機銀行,并選取理財廳、元宇宙營業(yè)廳、汽車金融服務等應用場景,打造高度沉浸、良好用戶及交互體驗、有社交屬性的元宇宙銀行。
了解到,這類元宇宙項目屬于虛擬營業(yè)廳的范疇,同類型的項目還包括此前工商銀行推出的“VR元宇宙虛擬營業(yè)廳”以及南京銀行上線的元宇宙數字空間“你好世界”等。這些項目均是通過元宇宙為產品營銷服務和客戶服務賦能。
除此之外,虛擬數字員工、數字藏品等也是近年來銀行“扎堆”布局的熱點。
事實上,早在2019年,浦發(fā)銀行(600000.SH)就推出了首位虛擬數字員工小浦。此后,百信銀行的“AI虛擬品牌官”AIYA艾雅、光大銀行(601818.SH)的虛擬金融理財顧問“陽光小智”、平安銀行(000001.SZ)首位虛擬數字員工蘇小妹等也相繼問世。
銀行紛紛布局虛擬數字人,或是出于降本增效的考慮。分析認為,服務型虛擬人目前以替代部分重復性較高的人工勞動為主,能夠實現減少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不過也有分析認為,當下虛擬數字人仍面臨著技術、成本等痛點,距離行業(yè)爆發(fā)還有一段距離。
數字藏品則被一些分析人士視為元宇宙的入場券。自百信銀行于2021年11月率先發(fā)布首個NFT數字藏品“4 in love”以來,已經有包括農業(yè)銀行(601288.SH)、郵儲銀行(601658)(601658.SH)、光大銀行在內的幾十家銀行發(fā)布了各自的主題藏品。
不過,目前銀行推出的數字藏品多以營銷宣傳為主,實現為銀行引流、獲客、活客的目的,并不涉及金融屬性。去金融化和避免炒作是國內數字藏品的特征。
艾媒咨詢發(fā)布的《中國數字藏品行業(yè)研究報告》顯示,數字藏品是一個更高效率、綜合能力更強的營銷工具,具備營銷成本低、高話題關注度、易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沉淀私域客戶等特征,能夠加強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以數字化手段刺激實體市場的銷量,最終形成流量沉淀。
銀行搭建“元宇宙”道阻且長
元宇宙之于銀行的實際效用,除了降本增效外,還包括為銀行探索多元金融服務提供新的途徑。特別是在當前數字化轉型的迫切要求下,“元宇宙銀行”亦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現方式。
不過分析認為,銀行業(yè)想要搭建真正的“元宇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中既有技術因素,如元宇宙銀行的技術體系異常復雜、相關技術不成熟、應用開發(fā)尚未形成成熟案例;又有商業(yè)模式因素,如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還有監(jiān)管因素,如元宇宙銀行帶來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問題。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分析稱,目前銀行推出的虛擬數字人、數字藏品、虛擬營業(yè)廳,是元宇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初級形態(tài),但還遠不成熟。
于百程表示,銀行作為金融機構,與元宇宙有一定的結合空間,比如搭建元宇宙金融場景平臺,成為元宇宙中數字資產交易的服務方和支付機構等。
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元宇宙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可能對現有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帶來的沖擊。
有分析認為,商業(yè)銀行業(yè)務與元宇宙的結合,對于信息安全、反洗錢、經濟詐騙等合規(guī)問題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元宇宙基于多維虛擬空間、實時交互依賴于巨量的數據作為支撐,也對商業(yè)銀行帶來極大的數據安全包括網絡安全、身份識別以及數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隱患。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è)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元宇宙作為新生事物運用了大量新科技,如何兼顧技術的效率與安全可控需要進行衡量。
“銀行應充分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對布局元宇宙業(yè)務展開差異化探索,也需要關注相關版權、內容等合規(guī)工作,對其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仔細梳理以避免糾紛。”蘇筱芮建議道。
通聯數據資深行業(yè)研究專家汪敏此前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種科技,金融和金融機構的本質屬性不會改變,要遵循金融和金融機構的本質屬性。此外,在引用新技術的時候,要警惕元宇宙道德倫理監(jiān)管真空,注意保護數據隱私和數據安全。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m.yw38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